原標題:媒體談韓春雨撤論文事件:論文撤了 學術界爭論依舊
在一年多的紛爭和等待之后,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學術爭議事件終于暫時告一段落:他那篇頗受爭議的論文,今天主動撤回了。
北京時間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fā)表題為《是該數(shù)據(jù)說話的時候了》的社論,稱“撤回韓春雨團隊于2016年5月2日發(fā)表在該期刊的論文”。一年多前,正是這篇論文,讓韓春雨及其團隊研究的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名噪一時。
然而,“劇情”很快反轉,韓春雨研究團隊這篇論文的可重復性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質疑,一時間諸如“實驗沒法重復”等說法開始蔓延,韓春雨本人也身陷輿論漩渦。
如今論文被撤,這一事件似乎就此畫上句號。然而韓春雨事件背后的學術爭鳴是否就此結束?對所謂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的爭議是否會塵埃落定?
“不可重復”之爭
整個事件肇始于一篇專門研究和闡述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的論文。
在這篇論文發(fā)表之前, 43歲的韓春雨還只是學術界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輩”——本科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就讀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并于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到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擔任副教授。
去年5月2日,這篇論文經國際知名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fā)表后,韓春雨團隊及其報告的NgAgo技術便引來極大關注,韓本人也成為受邀到各大高校演講的“座上賓”。
論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術,是利用格氏嗜鹽堿桿菌的Argonaute核酸內切酶,以DNA為介導進行基因編輯,簡稱NgAgo-gDNA。韓春雨團隊在論文中稱,使用NgAgo-gDNA技術,在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組上的47個位點進行了100%的基因編輯,效率為21.3%~41.3%。
由這一實驗結果來看,該技術效率之高,能媲美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它能對基因的特定位點進行準確地剔除、添入等。
然而,從2016年7月開始,對該論文可重復性的爭議接踵而至——
先是2016年7月2日,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fā)文公開質疑韓春雨團隊的實驗可重復性,關于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隨后,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的學者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fā)聲,表示無法“看到”韓春雨論文中的實驗結果,為避免資源浪費,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術。
同年10月10日晚,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等12位學者實名發(fā)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復出韓春雨的實驗。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表示,包括他在內的不少學者認為,“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fā)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即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tài)度。”
然而就在4天后,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向媒體提供了一份題為《關于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的書面材料,表示已有機構用韓春雨團隊技術實現(xiàn)基因編輯,具體信息會適時向社會公布,并懇請給予他們多一點支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
同年11月,國內外20位生物學家聯(lián)名在國際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發(fā)表學術通訊,以學術規(guī)范的形式質疑韓春雨團隊該論文的可重復性。當月,美國、德國和韓國的生物學家在《自然-生物技術》發(fā)表通信文章,報告無法重復該實驗……
一年多來,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復性”的質疑、回應、質疑、回應較量了若干個回合,爭議不休,未有定論。
撤稿前后
如今,《自然-生物技術》宣布該論文撤回,給這些爭議按下了暫停鍵。
早在去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就曾對這次學術爭議表態(tài),“已有若干研究者聯(lián)系本刊,表示無法重復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同年11月,《自然-生物技術》發(fā)表一篇“編輯部關注”及聲明,以提醒讀者“人們對原論文結果(韓春雨團隊論文)的可重復性存有擔憂”,并表示正在調查該論文,原作者“補充信息和證據(jù)來給原論文提供依據(jù)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術》發(fā)言人發(fā)表聲明,表示獲得了與NgAgo系統(tǒng)可重復性相關的新數(shù)據(jù),在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shù)據(jù)。
在今天發(fā)布的社論中,《自然-生物技術》公布了數(shù)據(jù)的調查結果:“現(xiàn)在,距原論文發(fā)表已過去了一年多,我們了解到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復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shù)據(jù),使其達到可發(fā)表的水平。類似的,在征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后,我們判定韓春雨及其同事提供的最新數(shù)據(jù)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fā)現(xiàn)相悖的證據(jù)。”
結果是,論文被撤。
一位基因編輯領域的學者向記者透露,今天,在他和《自然-生物技術》主編Andrew Marshall進行電話會議時,問及韓春雨團隊是“主動申請(撤稿)還是迫于《自然-生物技術》的壓力”而撤稿。
Andrew Marshall對他的回答是:是韓春雨團隊作出了這一決定。
韓春雨團隊主動提出了撤稿,但與此有關的學術爭議,卻還沒有結束。
《自然-生物技術》今天發(fā)表的社論還提到:“我們決定給這些原始論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組更多時間來收集更多的能支持其論點的實驗證據(jù)。”
韓春雨研究團隊也在今天發(fā)布的撤稿聲明中表示:“我們會繼續(xù)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復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yōu)化的實驗方案”。
下一步的學術評議
那么,對于一個有爭議的研究結果來說,撤回研究論文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否可以宣布整個研究以被撤稿方的“論文有問題”“實驗有問題”甚至“涉嫌學術不端”而告終?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中科院一位學者提到,無論如何,撤稿這個結果對當事人的學術聲譽是個“損失”,是有“負面影響的”。
他說,學術界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她也是因為實驗結果的“不可重復性”飽受質疑,最終論文被撤。后來早稻田大學宣布,取消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學位,小保方晴子本人從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辭職,其導師井芳樹也因此自縊身亡。
當然,既然是科學研究,就存在爭議的空間和可能,也需要人們用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爭議。不過,這些同樣需要一個“有理有據(jù)”的前提。
這位學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如果一名科學家的論文遭到同行的質疑,這名科學家至少要審視自己的工作,對相關的事實進行澄清,比如究竟是哪些地方有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
這位學者曾是前述實名發(fā)聲的12位學者之一,當時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他就提到,既然在過去的5個月內都沒有學術同行能夠順利重復其結果,韓春雨本人和相關方面就需要采取行動,進一步確認實驗結果的真實性,為維護學術共同體的生存和信用作出自己的努力。
他說:“不管是自己的疏忽,還是合作者的疏忽,都要說清楚,這是維護聲譽的最好方法。”
如今論文被撤,韓春雨團隊對外發(fā)布的聲明也提到:“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復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xiàn)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
去年10月,包括上述學者在內的10多位學者還實名呼吁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盡快將這件事情調查清楚。
今天,河北科技大學在其官網發(fā)文回應稱:“鑒于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
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責任編輯:肖舒
- 107篇論文撤稿事件續(xù):多名涉事作者已受處理2017-09-18
- 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 河北科大啟動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2017-08-03
- 谷歌深陷學術獻金丑聞 為數(shù)百篇論文支付好處費2017-07-18
- 4名高中生寫萬字學術論文 呼吁保護傳承重慶方言2017-07-11
- 中國半導體工藝技術任重道遠:僅一篇論文入選國際會議2017-06-06
- 【存照】進擊的美女學霸,轉行也是贏家2017-05-12
- 107篇論文被撤事件:同行評議造假 黑中介如何斂財?2017-04-27
- 107篇論文被撤 揭秘論文代寫代發(fā):3萬全包 發(fā)稿靠“關系”2017-04-26
- 中國又創(chuàng)記錄 107篇學術論文造假被出版商撤稿2017-04-23
- 臺“教育部”:臺大論文若造假將會追回獎章獎金2016-11-19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