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歐洲時報網報道,隨著海外華人的腳步越走越遠、越走越寬,中餐的市場也變得愈加廣闊。與此同時,中餐也為不少歐洲人帶來了商機。
從飲食習慣、到烹飪技巧、再到食材器具,歐洲人已從方方面面開啟“掘金”模式,希望做得一手地道中餐,更好地吸引和服務中國消費者。
飲食習慣:英國大學改善伙食吸引中國留學生 組團赴華“取經”
英國大學食堂所提供的食品在留學生眼中一向是惡評如潮,學生在食堂吃的不是烤豆子、披薩就是薯條和意大利面,而且價格高,質量差,選擇少。
雖然一直受到來自學生關于改善伙食的壓力,但英國大學方面一直不為所動,直至大量中國學生進入英國,情況才開始轉變。為了滿足每年為英國帶來百萬美元學費的中國留學生的需求,校園里的廚師正在醞釀一場菜譜的“革命”。這個舉動來源于幾個英國大學的大學備辦食物者組織(英文簡稱:TUCO)對中國的實際調查。
TUCO主席,布萊頓大學食宿和接待辦主任表示,“雖然我們的教育水平是世界級的,但是我們的食物就像一個笑話。這部分源于我們試圖復制國際性美食的主張,而從中國調查回來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一直把它搞錯了。”
通過調查他們發(fā)現(xiàn),英國大學曾提供給中國學生的一種傳統(tǒng)菜粥中竟然沒有使用像香菜和辣椒等這樣的作料。而且他們同時發(fā)現(xiàn),在大學食堂向學生收取筷子費也是不對的。格拉斯哥大學行政總廚ScottGirvan說,“想象一下自己是中國學生,你要為筷子付費。你會問:我來這里做什么?很多外面的店鋪筷子是不收費的。”
另一名代表說,大學生每天第一頓食品是早餐,一般是牛奶面包和早餐谷物,這是中國人不喜歡吃的。同樣地,焗豆、蛋和香腸,他們也沒有一點興趣。
據(jù)悉,TUCO之所以這么做是英國大學方探討如何增加中國學生的舉措之一。由英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局發(fā)出的數(shù)據(jù)顯示,英國大學中國學生是主要國際生源,比歐洲學生總和還要多。在2014/15年度,大學一年級中國學生為58,845人。
烹飪技能:法國中餐館雇傭法國年輕人 傳授拉面技巧
2009年2月,法國巴黎9區(qū)Faubourg Montmartre街上開了家名為“活著的面條”的蘭州拉面館。當海外中餐館中的拉面質量無法滿足當?shù)厝A人和本地人的需求時,這家正宗地道的拉面館卻“活”起來并“火”了起來。
這家餐館鼓勵法國客人拋棄使用刀叉的習慣,所以店里從不提供刀叉,只有筷子,這是“活著的面條”的規(guī)矩。雖然堅守著“將正宗進行到底”的美食文化觀念,這家店卻聘請了不少法國本地員工,不但向他們傳授拉面技術和秘訣,甚至還幫助他們創(chuàng)業(yè)。
拉面的專業(yè)技能非常強,所以一開始該店的段老板從中國聘請了一些拉面師傅來法國。后來,為了更好地融入法國社會,并為法國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段老板開始聘請法國員工,將難得的拉面技術傳授給法國年輕人。
她表示:“要發(fā)展中國的飲食文化,只有中國人懂還不夠,必須得讓西方人也會做才行。除了從中國招員工外,我們也聘用了當?shù)氐姆▏耍€有突尼斯人、斯里蘭卡人、孟加拉人……有一個法國學徒學得非常好。這些學徒現(xiàn)在已經是店里的主力了,他們的工作合同從短期(CDD)轉成無限期(CDI)了。”
在段老板看來,雇傭當?shù)貑T工不僅能推動中國飲食文化,對法國社會和企業(yè)形象都很有意義。
食材器具:中國食品已進入歐洲主流市場
德國《經濟周刊》消息稱,中國食品已經“從只對準華人的有限市場,進軍到歐洲龐大的主流飲食市場。”不僅進入了許多大型超級市場、便利店和零售店,還受到不少酒店、餐館、酒吧和咖啡屋的食品供應商的青睞。
在德國大型連鎖超市雷阿爾的中國食品專柜內,水靈靈的白菜、茄子、扁豆等蔬菜被包裝成小盒子,豉油、蠔油以及各種香料、水果罐頭等整齊地擺在柜臺上,不少德國顧客正仔細地挑選著。據(jù)售貨小姐稱,中國食品的消費者大多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中上層人士,“尤其是那些年齡在60歲以下,家里有子女的德國人,越來越熱衷于中國食品。”
目前,中國已取代泰國成為亞洲向德國出口食品數(shù)額最大的國家。而專家預測,歐洲對中國食品的進口需求還會大幅增長?,F(xiàn)在,主流的零售與批發(fā)商不但對采購中國的香料、醬料和便利產品等流露出了興趣。而且由于中國美食越來越流行,也改變了當?shù)厝说呐腼兞晳T,市場對各種用以烹調亞洲菜的炊具需求也相應增加,例如電煎鍋爐具、火鍋爐具及電飯煲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