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人民網龍巖8月28日電 (李唯一)在中復村的“紅軍橋”上,留下了一條90年前的刻度線,離地面不到1.5米,和帶刺刀的槍差不多高度。當年,這里是松毛嶺戰(zhàn)役征兵處。

“人有槍高當紅軍,那時,達到這個身高,就可以參加紅軍。”指著墻上的刻度線,紅色文化講解員、紅軍后代鐘鳴如是說。

中復村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zhèn),被譽為“紅軍長征第一村”。1934年9月,600多位村民隨紅九軍團在此集結出發(fā),開啟漫漫長征路,最終抵達陜北的村民僅有十余人。“新中國成立后,這十幾個人中只有8人回到故鄉(xiāng),其中1人是我們鐘家的宗親。”鐘鳴有6位親人都是紅軍烈士,感念先輩犧牲的他,在家鄉(xiāng)義務講解紅色文化已有40年。

參差不齊的門板,何以成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

紅色文化講解員、紅軍后代鐘鳴。人民網 李唯一攝

談起1934年的松毛嶺戰(zhàn)役,鐘鳴介紹說,這是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東線戰(zhàn)場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仗打得很艱苦,但是村民們仍然爭先恐后,踴躍報名參軍,“身高不達標的村民,晚上偷偷抹去橋上用筆畫的刻度線,比著自己的身高畫條更低的線,就為了能報名參加紅軍。”

后來,刻度線改為用刀刻在橋上,村民們就在草鞋底墊上稻草,讓自己的變得“更高”。“許多人拿起槍上了松毛嶺,就再也沒能回來,連名字都沒留下。”鐘鳴說起一位上山前只寫下“年齡17歲”的少年,在松毛嶺戰(zhàn)役中被敵人的炸彈炸得面目全非,遺體被運下山后,村民們都難以分辨這是誰家的孩子。“像這樣的無名英雄,在松毛嶺上還有很多,青山處處埋忠骨。”

松毛嶺位于福建原中央蘇區(qū)縣長汀和連城之間,在長汀境內連綿80里,易攻難守,盡管如此,為了保證紅軍長征順利進行,“救國不分男女老幼”的想法激蕩在每位村民心中。

參差不齊的門板,何以成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

松毛嶺戰(zhàn)斗烈士紀念碑屹立于松毛嶺之上。人民網 李唯一攝

“大家向這里看,眼前的12塊門板幾乎沒有1塊是和門框吻合的。”鐘鳴又說起一個當年的故事,原來,在松毛嶺戰(zhàn)役中,紅軍戰(zhàn)士們在前方浴血奮戰(zhàn),后方的村民們自發(fā)上山,抬傷員、運物資。在擔架不夠用的情況下,中復村和南山鎮(zhèn)其他幾個村的村民,拆下自家的門板,大的門板修筑戰(zhàn)壕,小的門板則直接當作擔架使用。

“因為情況緊急,也沒人顧得上做記號。門板被還回來的時候,都混在一起,已經沒人能分清哪一塊是自家的門板了。”扶著其中一塊門板,村民朱成鳳說,90年后的今天,參差不齊的門板作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已經成為中復村別樣的風景,來往的游客都會專程到這里走走看看。

參差不齊的門板,何以成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

參差不齊的門板,已經成為中復村別樣的風景。人民網 李唯一攝

如今,當年“紅軍橋”上毛筆書寫的“救國不分男女老幼”幾個大字經過數十載歲月的洗禮,顯得有些模糊不清,卻多了幾分歷史的沉淀。

參差不齊的門板,何以成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

用毛筆書寫的“救國不分男女老幼”幾個大字隱約可見。人民網 李唯一攝

“村村有光榮,處處是悲壯,我們中復村只是縮影。”登上松毛嶺向山下望去,鐘鳴由衷地感慨,曾經的革命歷史文物在當下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這個“山旮旯里的小山村”通過不斷挖掘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以紅帶綠”持續(xù)擦亮生態(tài)底色,讓革命熱土“舊貌換新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差不齊的門板,何以成為“人民支援革命”的歷史見證?

登上松毛嶺,俯瞰長汀縣。人民網 李唯一攝

近年來,長汀縣還從保護、開發(fā)、利用等角度出發(fā),多舉措推動古建筑和歷史街區(qū)活化利用,不斷植入文旅新業(yè)態(tài),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汀州古城游”持續(xù)火熱。今年1-7月,長汀縣接待游客573.73萬人次、同比增長18.26%,實現旅游收入53.34億元、同比增長24.98%,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坐論建州,暢敘美食”活動在福州三坊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