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小學迎來游學熱潮,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到境內外研學旅行。據報道,北京一些中學將學生研學旅行表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有家長反映,雖然多數研學旅行自愿報名,但由于學校將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不敢不報”。涉事學校表示,研學旅行自愿參加,也可以用其他實踐活動代替。
近些年來,關于游學、研學的公共討論周期出現,每每都會成為熱議話題。今年北京首次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中考成績,而一些學校決定把研學游計入綜合素質評價,無疑放大了此事的復雜性,也愈發(fā)撥弄著家長本就敏感的神經。在一些人看來,這套玩法,幾乎是將研學“半強制化”了,就算不愿報也不敢不報??紤]到“研學游”不菲的花費,某些學校千方百計將之強加于人,著實不得不叫人生疑。
面對媒體追問,涉事學校也給出了自己的回應,表示“研學旅行可以記作一次社會實踐,自愿參加,也可以用其他實踐活動代替。”不過,最初有的教師在動員學生參加研學游時,并沒有事前就此充分告知,這種或有意或無意的“疏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助長了家長們的誤解與擔憂,并引導其做出“掏錢參團”的決定。
說到底,研學游仍不過是一種“跟團游”,是一款收費的旅行產品。既然如此,學生和家長,就應該有權直接和旅行社討論行程安排、價格制定、服務方式等等。可是很遺憾的是,這一再正常不過的買賣談判,現實中卻被學校的“包辦一切”所取代。
當學校與旅行社形成利益同盟,而站在了家長和學生的對面,那么“研學游”的性質顯然就不一樣了。按理來說,學校在此類事情中,還是應該保持“利益中立”才是,其頂多只能扮演“牽線搭橋”的中間人角色,而絕對不應該成為商業(yè)機構的代理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研學游”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由之所牽出的學校深度介入營利性商業(yè)行為的扭曲立場,及其用自身教育支配權裹挾學生和家長“消費”的功利做派。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青春環(huán)游記什么時候播嘉賓是誰 青春環(huán)游記每周幾幾點更新2019-03-27
- “反規(guī)模化”的碧山要像種植有機蔬菜的農夫做定制游2019-03-25
- 大連首批16家研學旅行基地“破土而出”2019-03-18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