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蠟染,古稱為“蠟纈”,是傳統(tǒng)民間手工印染技藝。

除了文獻、史志書籍記載外,不少文人雅士的詩詞中也對蠟染有所描述,如康熙時期貴州詩人田榕的“濃妝只因懸珠好,霧爭如繪蠟精”;清光緒年間貴州普定人劉韞良《苗族雜詠》中的“滿襟蠟繪花紋巧,染就花紋當繡裳”

隨著信息時代高新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深藏山中村寨的貴州蠟染,被愈來愈多的世人所知。而它獨有的自然之美,帶著神秘而古樸的氣息驚艷了國際。

著草木之色 繪就貴州蠟染

說到蠟染,必須得提丹寨。丹寨蠟染以自然界中的花鳥魚蟲做素材,創(chuàng)造者們想象異常大膽,簡練傳神,鄉(xiāng)土氣濃,富有童話般的夢幻色彩。輕著草木之色,便能繪就出驚艷世人蠟染圖案。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楊光艷正在進行蠟染創(chuàng)作

銅刀作筆,蜂蠟為墨。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婦女楊光艷手執(zhí)銅質蠟刀,右手輕畫,一只蝴蝶瞬間躍然紙上。“我現(xiàn)在畫的這個叫花鳥蝴蝶圖,是我們苗族的特色圖案。”楊光艷說,她從小就跟母親學習蠟染,到現(xiàn)在已經有30多年的畫齡了。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楊光艷創(chuàng)作的蠟染圖案

曾經,因地處邊遠閉塞、科學文化相對落后的地理壞境里,丹寨經濟發(fā)展緩慢。長期處于與外界隔絕的少數(shù)民族村民們在艱苦的壞境中,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逐漸完成和完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有意無意間便將古老的蠟染工藝保留下來。貴州丹寨蠟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一個又一個畫娘的手中傳承下來。

生活經驗賦予了許多少數(shù)民族女性自然通透的作畫能力,每一尺布上的圖案該如何呈現(xiàn),她們了然于心、信手拈來。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常可看見這樣一幅畫面:以銅刀作筆、以蜂蠟為墨,鋪上一塊素色的手織布,技藝嫻熟的她們便可作畫。

村民們通過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繪、浸染剪裁,織出一片“新天地”。他們在生活中、勞動里,長期受優(yōu)美純凈的大自然熏陶,加之寄托著美好的理想和對圖騰的崇拜虔誠,一代又一代的少數(shù)民族村民傳承著這精妙的民族工藝。

丹寨苗族蠟染 美譽傳遍海內外

“用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在《貴州通志》記載中,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干斑布”。

在貴州蠟染地區(qū),丹寨縣的苗族蠟染可謂稱得上“翹楚”。當?shù)叵炄居兄鴥热莺托问礁叨冉y(tǒng)一的特點,從蠟染的紋樣圖案的分類上,主要可分為蝴蝶紋、魚鳥紋、蜈蚣紋、龍紋、馬蹄紋、旋渦紋、梨花紋、銅鼓紋八大類。但這八種蠟染紋樣也僅是丹寨苗族中常見的主要紋樣之一,還有大自然里的花草樹木、山水風光均可繪制成蠟染紋樣。宰牛祭祖時套牛用的藤套或是連著頭蓋骨的牛角形狀,也可成為蠟染的吉祥紋樣……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丹寨寧航蠟染傳習所的畫娘創(chuàng)作作品

在傳統(tǒng)手工藝日漸式微的今天,深山中的丹寨人仍執(zhí)著地堅守著從紡紗織布、點蠟、畫蠟再到浸染、晾曬這樣一套完整而復雜的工序。也正是這樣的執(zhí)著換得了回報——2006年,丹寨蠟染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也許世世代代都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他們習以為常的蠟染技藝會被如此珍視,甚至飄洋過海到大洋彼岸,被更多人認識和喜愛。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丹寨相繼有王阿勇、楊芳等民間蠟染藝人應邀攜作品到美國、法國、香港等地展出,受到了國際上專家學者的一致稱贊。其中,王阿勇曾經兩次到美國白宮進行蠟染表演,她還應邀到當時的里根總統(tǒng)家中赴宴,其多幅作品被白宮收藏。而丹寨蠟染“東方第一染”的美譽也被傳遍海內外。

如今,充滿“苗山野趣”的丹寨蠟染不再是被人輕視的“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的“山間野花”了,而是成為屬于全人類的藝術瑰寶。它們逐漸走出窮山僻壤的封閉山寨,走進美術研究的藝術殿堂,走向城市、走向世界、走向市場,或成為珍貴的收藏裝飾、或成為最時髦的服飾材料……

傳統(tǒng)蠟染融合創(chuàng)新 打造“貴州名片”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技藝傳習所負責人 寧曼麗

丹寨蠟染是一門包括紡織、印染、繪畫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綜合技藝,因此,這里的蠟染能手能竭力秉承著特定當?shù)氐娘L格,外在的民族熏陶浸潤、染織習俗的耳濡目染,內在的勤思苦練、堅持不懈,是蠟染能手通往“妙筆生花”的必備條件。

“蠟染是手工技藝,它耗時耗力,卻收入甚微,面臨技藝失傳的可能。”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技藝傳習所負責人寧曼麗表示,丹寨有許多妙手生花的繡娘,但她們都隱藏在山野里。為了完好地保存丹寨蠟染技術,8年前,她創(chuàng)辦了寧航蠟染傳習所并召集了一批有技術,熱愛蠟染的畫娘,大家生活在一塊,共同做著一件事——通過匠心手藝保護和傳承蠟染。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在寧航傳習所,畫娘吳正琴正在蠟染創(chuàng)作

從最初的3人到現(xiàn)在的48個人,傳習所增加的不僅是人數(shù),還有對丹寨蠟染傳承的信心。在2011年12月,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被評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蠟染能手對民族文化的深刻領悟,對各種技法的融會貫通,才使得蠟染藝術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

時代總是在不斷的更新交替,歷史也只有順應規(guī)律才能繼續(xù)走下去。同樣,作為非遺的蠟染,也需要在保護與傳承中融合創(chuàng)新。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蠟染圖案與瓷器的融合

“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覺得這句話不是特別完整,應該是民族的元素,世界的眼光才能走得更遠。”寧曼麗表示,他們把現(xiàn)代的一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蠟染創(chuàng)作當中,做出一些符合時代氣息的衍生品,讓它賦予新的生命力,這樣才會走得更遠。

現(xiàn)在,寧航的畫娘們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印在圍巾上、刻在瓷器中,讓現(xiàn)代的物品成為傳統(tǒng)蠟染的新載體。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苗族圖案蠟染在圍巾上

貴州蠟染:從山野到國際 畫在布上的“自然”驚艷眾人

蠟染技藝與香包的衍生品

目前,丹寨縣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yè)富民發(fā)展模式,多家公司入駐,他們充分利用當?shù)氐馁Y源優(yōu)勢和自身優(yōu)勢,傳承民族文化,發(fā)展民族工藝。

貴州注重蠟染人才的培養(yǎng)和品牌的建設,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蠟染工藝品,還使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助推苗族蠟染跨步發(fā)展。此外,更是以“演”為媒,展現(xiàn)非遺文化風采。進一步挖掘蠟染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并借助表演民俗文化展演、或是時尚高端舞臺,通過各種各樣生動的演示,展示出貴州蠟染的文化底蘊,不負“蠟染之鄉(xiāng)”“東方第一染”等美譽。(記者 王琳 周雅萌 韋一茜)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柘榮:城與鄉(xiāng),雙向奔“富”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