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一首與武夷巖茶相關的著名詩作《冬夜煎茶》,其中對武夷巖茶有如下描述:
建城雜進土貢茶,一一有味須自領。
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
用“氣味清和兼骨鯁”來描繪武夷巖茶的“巖韻”,成為今天描述巖茶“巖骨花香”的重要引據。之后他的《冬夜烹茶》一詩再次強調了武夷巖茶的獨特品質:
“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
雖然,乾隆的評價極大地肯定了武夷巖茶在茶葉界的地位,也推動了武夷巖茶的傳播和發(fā)展。然而,這只是武夷巖茶做為貢茶被歷史文字記錄下來的一部分。自唐朝起,官府就開始在重要的名茶產區(qū)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督造各種貢茶。當時最大規(guī)模的貢茶是浙江湖州的“顧渚紫筍”,被稱為“天下第一”,但在兩宋時期,武夷地區(qū)的北苑貢茶成為翹楚,被稱為“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之后,宋朝時斗茶盛行,當時精制的龍鳳團茶隨北苑茶入貢朝廷,成為王公貴族享用的“貢茶”;此后皇族愛不釋手,到了元朝創(chuàng)辦了武夷御茶園。御茶園設場官負責日常管理,監(jiān)督茶葉采摘。中國人講天人之道,茶即是“天人合一”哲學的物質化,是水土、氣候、茶樹、與工匠的完美結合。大武夷地區(qū)“北苑貢茶”成為當時中國茶的最高審美,雕龍刻鳳的團餅作為帝王貴胄的定制之物,讓武夷茶盛極一時。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農業(yè)的生產,同時為了減輕茶農的負擔,下詔書明令禁止了蒸青團茶,改制散茶入貢。巖茶貢茶制茶工藝逐漸由蒸青轉向炒青,極大影響了當下武夷巖茶的制茶工藝。
貢茶的緣起,其實與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關。它與其它貢品一樣,主要被用來滿足君主及上層階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自然,武夷山的茶人也明白:三分天成,余下的七分是擔在自己的肩上。才使如今的武夷茶孕育自“爛石”,在無法復刻的環(huán)境與氣候中滋養(yǎng)出了巖茶的骨鯁之力,使得“巖骨花香”飄向了全世界。
為了傳承延續(xù)武夷茶在歷史文化中的底蘊,并向曾作為貢茶的高品質武夷巖茶致敬。曦瓜曾特制一款茶品——“貢品大紅袍”。采用了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經文火炭焙而成,使其口感醇厚,獨具巖韻。這款貢品大紅袍因嚴格的選料,在七泡過后仍有余香。
如果說好原料是基因,那么工藝則是巖茶的試金石。高溫焙火能焙掉部分苦澀物質,茶葉內的咖啡堿遇熱會升華結晶,鞏固前期做青發(fā)酵形成的品質,進一步降低干茶含水量,做到足夠干燥,更利于保存與耐放。貢品大紅袍在制作工藝上,采用了武夷巖茶傳統制作工藝,經文火炭焙而成,將茶葉做青做透,焙火焙透,讓其內在水份更低,這就極其考驗曦瓜茶人的手藝。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焙火到位,儲存完好的貢品大紅袍經過時間的充分轉化,在火氣逐漸退卻的過程中,茶葉的內質轉化,巖茶的各種茶多酚充分顯現出來,陳放多年后仍舊可以體現出大紅袍的巖骨花香。看似簡單的焙火,卻足以撼動大紅袍的整體品質,這也是曦瓜家一直被茶友稱道的特殊火功技藝。
已經推出近20年的貢品大紅袍,依然深受常喝武夷巖茶的茶友們喜愛,其湯色透亮,花香顯,韻味十足,是性價比極高的一款產品。
雖然,巖茶推薦保質期一般都是3-5年。但貢品大紅袍到如今仍被不少茶友“囤貨”收藏,仍舊有茶友尋覓,被茶友戲稱為“可以喝的古董”。
貢品大紅袍穿越了近20年的時間周期,在與歲月的博弈中贏得了時間的厚待,備受茶友喜愛。究其原因,其實是優(yōu)質的茶原料配以最恰當的加工。中國茶文化始于神農時代,已經傳承千年。趟過歷史的長河,茶葉的價值愈發(fā)水漲船高。茶除了能帶來特別的感官體驗,更能與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強關聯。沉淀了多年的曦瓜大紅袍,其茶品不僅僅是工藝與茶葉的結晶,更是那源遠流長的茶文化與歷史。續(xù)寫“貢茶”過去的風光,讓“古時貢品茶,香飄百姓家”。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潑猴組團大鬧寺廟偷拿貢品 景區(qū)對此表示“沒有辦法”2024-02-20
- 首個優(yōu)質陳年大紅袍企業(yè)標準發(fā)布2023-08-10
- 鑒茶·薦茶:20元一泡的大紅袍很正巖2021-04-1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