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福州三坊七巷的主街拐進狹長的塔巷,沿著青石板路走幾步,就來到了一座寫著“王麒故居”的百年古厝。該建筑始建于清初,曾是汀州會館,后被一位叫王麒的福州人買下,享譽兩岸的思想家嚴復也曾在這里寓居。2013年,這座百年古厝入選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光荏苒,如今在這里舉辦的兩岸歷史文化交流活動一個接一個,儼然“閩臺會客廳”,續(xù)寫著閩臺之間的不了情。

古為今用,老宅煥生機

光亮剔透的琉璃與古樸醇厚的大漆結合,一尊漆彩琉光、晶瑩剔透的琉璃瓶便應運而生了——這是臺灣漆藝大師黃寶賢的作品。眼下,它正在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舉辦的“橋連兩岸·藝術共融”藝術作品展暨兩岸漆藝(非遺)作品展中展出,吸引了許多市民游客目光。

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來陸續(xù)推出閩臺壽山石雕藝術展、兩岸家書暨連橫文化展、“清宮珍檔 情系閩臺”檔案圖片展、鄭成功主題文化展、兩岸博物館文創(chuàng)品特展、閩臺譜牒文化主題展等文化藝術展,既邀請閩臺兩地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也向民眾免費開放,讓這座古厝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這座古厝是王麒故居。臨街六扇大門,入內(nèi)是三進式院落,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環(huán)廊、門扇、窗欞、花廳、魚池、假山、雪洞等一應俱全,處處透露著福州傳統(tǒng)民居的特色。

王麒何許人也?他一生跨越清朝、民國和解放初期,曾就讀于福建船政學堂,也曾擔任過北洋政府陸軍旅長。嚴復是王麒的老師,晚年回三坊七巷時,就曾在王麒故居暫住過。嚴復的孫女辜嚴倬云女士從臺灣回榕探訪祖父時,也曾在王麒的故居住過??梢哉f,這座百年古厝見證了“閩臺一家”的歷史淵源。

歷史為鏡,知往鑒今。為推動閩臺歷史文化的研究、交流、展示、推廣,2020年11月,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在王麒故居揭牌成立。2021年,“建設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寫入我省“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如今,這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老宅主院是展廳,向公眾開放,跨院是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的辦公場所。

今年69歲的黃寶賢是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的???,多次來這里參與兩岸文化藝術界的跨界交流活動。

“每種材料都有它的局限性,嘗試用多元化的材質(zhì)來完成作品,可以突破單一材料的局限性,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為精進自己的漆藝技術,2018年,黃寶賢從臺灣搬到福州定居,并在閩侯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嘗試將琉璃、建盞、陶瓷、金屬、版畫等與大漆進行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新銳藝術品。

除了《琉璃瓶》系列,黃寶賢的《大漆禮盒》《大漆建盞杯》《大漆銀杯組》等一批跨界藝術作品,目前也在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參展。此次展覽共展出閩臺兩地31位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漆器等多個領域。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以文化藝術為橋,開展交流與合作,可以讓兩岸民眾更加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陳秋平表示,在這座百年古厝里,每年會舉辦兩三場以閩臺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展覽,既活化了老建筑,也促進了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拉近了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

一部史書,凝兩岸心血

“臺灣之人,中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

這句話出自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史學家連橫百年前所著的《臺灣通史》,每次細細品味,都讓臺灣師范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深受觸動。

“臺灣人就是中國人,連橫先生在百年前就闡明了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人開發(fā)、經(jīng)營、世代繁衍之地。這是一本很有民族大義的書,將它翻譯成白話文,可以讓更多臺灣人記住自己的根在哪里。”潘朝陽說。

2024年2月27日,連橫《臺灣通史》(譯注本)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臺灣廳隆重面世。這是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組織閩臺兩地20余位專家學者,歷時3年完成的白話文譯注作品。潘朝陽就是其中的一位。

2021年,潘朝陽接到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秘書長蔡麗華的電話邀約。蔡麗華告訴潘朝陽,連橫先生的《臺灣通史》中運用了許多典故以及典雅、晦澀的古文,這給當下的讀者尤其是兩岸青少年讀者帶來了閱讀困難,希望能聯(lián)合閩臺業(yè)界的力量,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臺灣通史》首次完整記敘了臺灣從隋代至1895年被日本竊據(jù)期間1290年的歷史,以確鑿史實證明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連橫先生的后代也一直有將此著作翻譯成白話文的想法。連橫先生的曾孫女連惠心亦曾找到潘朝陽,希望能夠通過轉譯曾祖父的《臺灣通史》,讓臺灣孩子更好地了解歷史的原貌。

“民進黨上臺以來,以各種方式‘去中國化’,甚至將原本寫入臺灣中學語文課本的《臺灣通史序》刪除,長此以往,臺灣年輕世代將永遠不知道真實的臺灣歷史。”對于此次邀約,潘朝陽義無反顧地答應了,并與好友、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鄧孔昭承擔起《臺灣通史》中最重要篇章的翻譯任務。

由于兩岸文字表述上的差異,3年的時間里,閩臺專家學者頻繁互動,切磋交流、磨合修改,逐一確認了不同之處的用語。最終,《臺灣通史》(譯注本)以繁簡體字兩種版本問世,分別與兩岸讀者見面。

翻看著淺顯易懂的文字,連惠心感嘆道:“先人克服萬難把臺灣歷史寫下來,就是為了讓臺灣子孫后代永遠記得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根與記憶。”

通過此類兩岸學術交流活動,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截至目前,該研究院已會聚60多位特約研究員。

一棵榕樹,見證閩臺緣

漫游福州三坊七巷,大大小小的古厝不可錯過,而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已成為許多市民游客的打卡點。

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這座古老的院落始終以它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閩臺緣。盤根錯節(jié)、環(huán)抱而上,然后透過兩宅屋檐的空隙向上延展,古木參天、冠蓋如云——在各院落中,位于第三進偏廳之間的大榕樹尤為引人注目。

“這棵古樹不僅留下了歲月的滄桑,還讓人感受到一種兩岸同根同源的力量。它見證了百年來閩臺的歷史源流,也必將繼續(xù)見證閩臺之間的親緣、情緣。”望著這棵參天古樹,陳秋平贊嘆道。

在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許多地方都呈現(xiàn)出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融。在第二進的成功大道,豎立著兩塊路牌,左邊路牌上寫著“延平路”“成功路”“思明南路”等標識,而右邊路牌寫著“成功中路”“思明北路”“演武路”等標識,背后是鄭成功的塑像。這里也成為市民游客打卡拍照的景點。

鄭成功是兩岸同胞敬仰的民族英雄,臺灣民眾尊崇他為“開臺圣王”。長期以來,鄭成功文化和鄭成功精神,對于維系兩岸民眾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活化這棟老建筑時,我們特意加入了鄭成功這一民族傳統(tǒng)元素,并創(chuàng)意性地設計了成功大道,將閩臺兩地以鄭成功命名的道路,以一左一右兩塊路牌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陳秋平告訴記者,相似的地名、相同的信仰,再次展現(xiàn)出閩臺兩地一脈相承、同源共流的歷史淵源。

歷史不能忘記——這是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設立的初衷,也是行動的指南。為此,借助現(xiàn)代科技和媒體力量,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推出了《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紀錄片,以在大陸工作生活的閩籍臺胞為主要人物,追憶祖輩過往,記錄家風傳承,講述兩岸情緣;與兩岸相關機構合作辦展或舉辦論壇,如“清宮珍檔 情系閩臺”檔案圖片展、“源古流新——兩岸博物館文創(chuàng)品特展”、“兩岸智庫論壇”等,深化兩岸人文交流與合作;在廈門、漳州、泉州、三明等地設立分院,并指導當?shù)亻_展對臺交流工作,如指導德化分院開展“閩臺陶瓷文化節(jié)”等系列活動,為促進我省全域融合發(fā)展獻計獻策……

“這座古厝連接著閩臺兩地的過去與現(xiàn)在,也必將賡續(xù)閩臺之間的不了情。”陳秋平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在繼續(xù)做好閩臺歷史文化研究、人文交流的基礎上,運用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數(shù)字展館,攜手兩岸媒體機構,將兩岸故事講給世界聽。

責任編輯:莊婷婷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建省新增“三沙—臺北”出口航線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