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nóng)民攝影家張?zhí)祢湥?5萬張照片講述翔安光陰故事
海峽網(wǎng)12月25日訊(海峽導(dǎo)報記者 張惠玲 通訊員 黃培真 洪麗敏)在翔安的大街小巷,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個老頭,騎著摩托車,戴著草帽,背著相機包,端著長筒相機,“咔嚓、咔嚓”拍照。
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名叫張?zhí)祢?,是翔安農(nóng)民攝影家,從事攝影工作20年。出于興趣愛好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他基本每天都背著相機在跑,用鏡頭記錄著翔安新區(qū)的變化。
目前,他拍攝的翔安區(qū)的照片,初步統(tǒng)計在15萬張以上,如果把這些照片連起來看,就像是一部長篇影像錄,述說的就是翔安的時光故事。
1新攝影家 鏡頭聚焦翔安
老張出門總是喜歡戴著一頂草帽或者一頂鴨舌帽,頭低低地往前走,但路上的人總能把他認出,親切地招呼“老張,你又出來拍照了”。因為熱愛拍照,老張成了小有名氣的“農(nóng)民攝影家”。
而老張第一次接觸相機卻是在1983年。那一年,老張的嬸嬸和堂弟回翔安探親,帶來一臺精致的佳能相機,老張用它按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快門。嬸嬸臨走前對老張說:“這臺相機你留著吧,多拍些大陸的變化,寄到臺灣來。”于是,老張擁有了生命中第一臺相機,他的生活,從此也與攝影“粘”在一起。
“那還是膠卷的時代。一卷16塊錢,一年要拍60多卷。”老張說,在上世紀80年代,每個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的時候,每年自費花一千多元去拍照片,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從那時開始,按快門的“咔嚓”聲就成了他耳朵里最動聽的聲音,時至今日,只要一天不端起相機,他的手就癢癢的,內(nèi)心格外空虛。
老張清楚地記得,攝影真正成為“職業(yè)”,是在2003年。那一年,翔安建區(qū),他扛著相機,走入了翔安區(qū)委報道組的大門,成為了一個“攝影記者”。謙虛的老張總是認真地向身邊專業(yè)人士請教攝影技術(shù)。短短15年間,他用壞了3臺自費購買的單反相機,拍下了15萬張以上的照片,看到精彩的瞬間,老張就隨時隨地按下快門。
2翔安見證者 為拍照片不辭辛苦
多年來,老張總是騎著摩托車四處記錄翔安土地上所發(fā)生的變化,有時為了一個角度花去兩三天,為拍一張翔安新區(qū)宏觀照片,他跑到一個人跡罕至叫做“山狗洞”的山上,請人帶路砍掉擋路的樹木,才能到達山頂。
時間回溯到新區(qū)成立幾年來,隨處高樓拔地而起,為了第一時間拍到新區(qū)建設(shè)的火熱場面,沒有電梯的18層樓老張爬上爬下,“在頂樓的屋角,讓工人從背后抓住我的皮帶,趴著慢慢爬到屋檐的角落,一張照片拍完就是一身冷汗”,2006年,一個大型工程建設(shè)期間,他裝扮成工人,潛入工地偷拍施工場景,沒想到發(fā)生滲漏險情?;貞浧疬@一經(jīng)歷,老張并沒有多談當時的“驚心動魄”,而是不住地惋惜在現(xiàn)場被水澆壞的相機。
老張鏡頭里有意識地記錄著新城建設(shè),那一張張新舊照片的對比就是翔安發(fā)展巨變的證據(jù),如一張是目前翔安隧道翔安出口,一張則是多年以前該處的原貌,同樣的地點,不同的場景,總會讓人思緒萬千。正是有老張這種有心人,把翔安的發(fā)展定格成照片,才讓后代子孫可以看到翔安的過去,感受現(xiàn)在的發(fā)展,更珍惜當下的生活。老張將鏡頭對焦翔安,用影像講述翔安的光陰故事,成為了翔安歲月的記錄者和守望者。
責(zé)任編輯:黃仙妹
- 美國攝影家布羅斯用特殊技術(shù)拍出熒光花朵 似暗夜中的煙火2017-01-13
- 臺灣攝影家林再生:展現(xiàn)正在“消失”的臺灣文化2016-10-18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