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鎖在玻璃柜中只展不賣、刀面上刻有黃河流水紋的腰刀,是保安族“巧匠”馬尕主麻最愛的寶貝。
這把腰刀是2007年,馬尕主麻和父親耗時3天,燒了500斤碳,經(jīng)過“炒鐵”“夾鋼”“淬火”等多道工序錘煉而得,也因而讓失傳已久的“黃河流水紋保安腰刀”鍛造技藝得以延續(xù)。
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據(jù)歷史記載,保安族先民是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西亞帶過來的“能工巧匠”,善于打制兵器,在甘肅“安家落戶”后,其后代以打刀為生,習慣延續(xù)至今。用馬尕主麻的話說,腰刀是整個家族的“飯碗”,腰刀的歷史就是民族的歷史。
保安族人打制金屬器具的歷史已有800多年。保安腰刀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三大名刀之一,刀體由反復(fù)鍛打的精鐵淬火而成,刀口鋒利。最具代表性的是折花刀,產(chǎn)品銷往中國各地,以及阿拉伯、蒙古國、香港、澳門地區(qū)。
現(xiàn)年38歲的馬尕主麻出生于積石山縣臨黃河而居的“保安三莊”,是保安腰刀第四代傳承人。和大多數(shù)保安族孩子一樣,馬尕主麻從小的玩具就是腰刀、錘子等。18歲時,父親見他健壯有力,便讓他持大錘,并教給他核心鍛造工藝。他記得小時候,整個村子的族人家家戶戶打刀,且在子孫尚年少時就將這門手藝傳承下來。
馬尕主麻說,保安腰刀是“千錘百煉成一刀”,鍛造過程十分辛苦,費力且具危險性。“過去匠人們要在土爐子和手拉風箱生火的艱苦條件下,將直徑20毫米鋼筋打薄至2毫米。不間斷地打1個多小時,腰酸背痛、汗流浹背。”
“鍛造刀具工藝復(fù)雜精細,這也是鍛造匠人越來越少的原因。”馬尕主麻說,鍛一把刀非常耗費人力物力,但成品卻賣不了幾百塊錢,這個由打刀為生的村莊因而演變?yōu)榇蚬ゐB(yǎng)家,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wù)工。
后來管制刀具嚴格,不少保安族生意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銷售刀具也受到限制,學鍛刀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加之保安族人口口相傳腰刀技藝,且“傳內(nèi)不傳外”,長此以往,保安族鍛刀手藝瀕臨失傳。
2006年,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shù)毓俜揭布涌炝吮Wo的步伐。“不舍晝夜致力于恢復(fù)和傳承該項手藝”也成為了馬尕主麻的使命。
采訪期間,記者看到馬尕主麻的右手掌有一道縫了6針的傷疤,是打磨腰刀時失手所致;胳膊與膝蓋還有十幾處燙傷及刀傷。“在爐火旁干了一輩子,這點傷不算什么。”
經(jīng)過他不斷摸索,2009年,馬尕主麻還鍛造出了“蜘蛛紋”腰刀,工藝制作和腰刀紋理上比此前創(chuàng)新不少。同時,他還開始注重對保安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傳承。
“近年來,我們做了很多傳承工作,辦培訓班、請專家講課、舉辦腰刀大賽……”馬尕主麻說,此后幾年里,傳承隊伍迅速擴大,族人傳承保護的意識逐漸提高,保安腰刀文化越來越受關(guān)注。
隨著積石山“旅游扶貧”開發(fā),游客逐年增多。近年來,官方積極尋找平衡管制刀具和保安腰刀銷售的辦法。“如今在路邊擺攤賣腰刀的人數(shù)逐漸增加,再加政府的支持,保安腰刀的傳承和發(fā)展還是很有前景的。”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文體局局長周永祥說。
作者 閆姣 南如卓瑪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王永禮當選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長2018-08-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