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制品題材廣泛,造型豐富,極具個性和表現(xiàn)力,藝術(shù)觀賞價值頗高。而流傳于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的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更是在眾多制陶法中別具一格,其深受古龜茲文化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風(fēng)格。在圖木舒克市,如今掌握該技藝的人已不多,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三師51團16連的牙合甫江·玉素英是其中手藝最為精湛的,他制作的土陶器非常受人喜愛。
在牙合甫江·玉素英的記憶中,過去當(dāng)?shù)赜胁簧偻撂兆鞣?,他的外公就是靠做土陶為生的,雖說是小本生意,卻也能養(yǎng)家糊口。“我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六七歲時,看著一堆堆的泥巴經(jīng)外公揉捏變成各種泥胚,感覺很神奇。”牙合甫江·玉素英說,外公干活時他喜歡湊在身邊看,有時還會拿點泥巴照貓畫虎地揉捏。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土陶的興趣越來越濃。16歲那年,為了能一門心思傳承土陶燒制這門手藝,牙合甫江·玉素英決定全身心投入做土陶。“我用了3年時間,跟著外公正式學(xué)習(xí)。3年里,外公把自己的手藝全部傳授給我。”牙合甫江·玉素英表示,外公是一個做事特別認真的人,他永遠不會忘記外公對自己的教導(dǎo)。“不管做什么,都離不開‘熱愛’兩個字,外公用熱愛了一輩子的土陶告訴我,做土陶就像從事一項藝術(shù)活動,本身就很美好,過程就是一種享受。”他說。
據(jù)牙合甫江·玉素英介紹,土陶的制作全靠手感和經(jīng)驗。做土陶需要將泥加水浸泡一天一夜,等它變軟后反復(fù)用力揉捏,才能開始制作土陶毛坯。一般和泥會把一星期要用的都做好,每次需要多少隨時可以拿來用。接著,就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實物制坯,通過人工蹬轉(zhuǎn),轉(zhuǎn)盤正中的泥坯在人的手中或是擠或是鼓地有了‘生命’。坯子成型后,放在小木架上晾干,接著上彩釉,然后就可以放入窯內(nèi)燒制了。“燒制過程很關(guān)鍵。我們一般是點火燒制24個小時后再冷卻12個小時,總時間大概需要36個小時。而且,最后出窯的土陶不一定所有的都是好的,可能里面有些燒壞了不能要的。所以掌握火候很重要。如果達不到要求,很容易燒制失敗。”牙合甫江·玉素英說。
隨著時代變遷,那些款式更新穎、色彩更艷麗的工業(yè)制成品沖擊了土陶市場,土陶匠人的生意停滯了,即使出自土陶世家的年輕人也不愿再從事這一行當(dāng)。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文工團團長劉皖新介紹,以喀什為例,在鼎盛時期,當(dāng)?shù)乇痪S吾爾族群眾稱為“土陶崖”的高臺上最多有100多家土陶作坊,如今,僅剩不足30家;從事土陶制作的人從原先的五六百人減少至僅有幾十人。牙合甫江·玉素英表示,自己曾帶過好幾個徒弟,他們都比較能吃苦,也慢慢地都喜歡上了這門手藝,然而,由于土陶制作面臨的處境,其中一些人不得不改行,土陶燒制技藝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2008年,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原來破敗雜亂的喀什“土陶崖”高臺也從2009年開始得到修繕和加固,由此帶來的游客增多也為土陶帶來新的生機。近年來,牙合甫江·玉素英所在的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三師也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并制定了《維吾爾族土陶燒制技藝保護利用項目選址建設(shè)設(shè)計方案》,準(zhǔn)備建設(shè)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保護利用設(shè)施。牙合甫江·玉素英說,有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這門手藝一定不會失傳。(記者 杜潔芳)
責(zé)任編輯:趙睿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