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國之“基”,千千萬萬個家庭構成了“國家”,而優(yōu)良家風則譜就國之“魂”。在海絲文化的浸潤下,歷經(jīng)世代傳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鯉城微事重磅推出“家在鯉城”欄目,從家出發(fā),講好 “身邊故事”,銘記優(yōu)秀家訓,傳承良好家風。
【家在鯉城】第六十二期
父女相承研技藝 耐心雕刻木偶頭
三張陳舊的桌子、四把木質(zhì)靠背椅、幾十種手柄上帶著鐵銹的木雕工具……這便是黃義羅木偶雕刻藝坊的所有物件,說是手工作坊,其實就是家里客廳的一個角落,大概十幾平米左右,一個個雕工精良、栩栩如生的“江加走木偶頭”在此誕生。
黃義羅木偶頭雕刻藝坊位于鯉城區(qū)海濱街道棋盤園的一棟居民樓內(nèi),黃家兩代人的手藝在此延續(xù),“耐心研雕工,清貧守技藝”的家訓也在這傳承。
擺滿雕刻工具的桌子
刻苦專研,終成木偶雕刻大師
顧名思義,黃義羅木偶雕刻藝坊的主人就是黃義羅,他是“木偶之父”江加走的第三代傳承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于他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有的成就也都源于兒時對木偶頭的好奇和喜愛。
祖籍南安的黃義羅,從小在鄉(xiāng)間田野里長大,那時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視,但小義羅的童年依然絢麗多彩。每逢佛生日或是哪戶人家有喜事,小義羅都會去“湊熱鬧”,因此迷上了木偶劇中那活靈活現(xiàn)的木偶頭。“那時候義羅就很喜歡木偶頭,會自己一個人在田里用泥巴捏小人。”黃義羅妻子高白紅說道。
因為興趣,14歲時黃義羅便來到泉州,跟隨江加走之子江朝鉉學藝,從此,他埋頭鉆研雕刻的場景便深深印刻在妻女腦海中。“爸爸很愛創(chuàng)新,他總說木偶頭雕刻在師公那輩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頂峰,要想進一步發(fā)展,就要不斷創(chuàng)新。”黃義羅長女黃紫燕說到。
黃義羅的創(chuàng)新不是天馬行空的“亂造”,而是有根據(jù)的“創(chuàng)新”。每當他要嘗試新的創(chuàng)作,就開始翻閱大量材料,從書籍中尋找靈感,提煉新形象、新特點,黃紫燕和妹妹黃雪玲也幫著打下手。得益于此,黃義羅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新形象:雷公雙耳后長出了翅膀、電母臉上有閃電紋路……“爸爸常說創(chuàng)新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達到‘喜怒哀樂一臺戲,寸木窺人生百態(tài)’這一效果。”黃紫燕說。
2015年3月19日,黃義羅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冒奪去了生命,來不及留下只言片語,唯有一個未完工的木偶頭成了無言的遺囑。高白紅母女三人合力將那個木偶頭制作完成,同時也接過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而今,黃紫燕、黃雪玲都成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泉州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女承父業(yè),耐心做好手中活
桌案前,那個本該屬于黃義羅的座位一直保留著,空位一旁的黃紫燕已開工,正在為臺灣商人趕制一批木偶頭。黃紫燕從21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木偶頭制作技藝,至今已有27個年頭,父親在世時她就能獨當一面,而今,早已是黃義羅木偶雕刻藝坊的主力之一。
“紫燕很靜,很有耐心,義羅生前就一直夸她。”看著女兒們能承襲父業(yè),高白紅感到非常欣慰,和黃義羅相知相伴50多年,她深知手藝人的不易,言談間更是以兩個女兒為傲。
江加走木偶頭對雕功要求高,細節(jié)刻畫細膩,一個眼睛、一個耳朵都不能含糊。初學雕刻時,父親便要求黃紫燕從細節(jié)抓起,在廢舊小木塊上不斷練習刻五官,單是學刻耳朵便練了一個多月。“爸爸非常有耐心,也很嚴格,每次我刻錯了,他都會一一指出來。”父親的種種要求,黃紫燕至今都放在心上,“我爸爸常說,耳朵要有型,輪廓要清楚,眉眼要上翹,才有精神。”
“要學做木偶頭必須得沉得住氣,靜得下心。”黃紫燕謹記父親的叮嚀,隨著時間的推移,“耐心”二字早已融在心底,化為黃紫燕沉靜的個人氣質(zhì)。“我姐能坐在桌前一整天不挪位,常常忘了喝水。”活潑好動的的黃雪玲對姐姐很是佩服。
除了耐心,黃紫燕還特別堅持,出嫁20多年,每天早晨8點多必須回娘家,一待便是一整天,這已經(jīng)成為黃紫燕長久以來的習慣,這個小小的藝坊,收藏著她對親人的思念,對事業(yè)的熱愛,以及對傳承江加走木偶頭技藝的一份責任。
謹遵父命,堅持用手雕刻好作品
在父女兩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下,黃義羅木偶雕刻藝坊聲名遠播,木偶頭遠銷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等地,供不應求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更被木偶頭愛好者爭相收藏。
木偶頭雕刻作品《陳三五娘》
一顆木偶頭看似小巧,但工序良多,從開坯到完工,要經(jīng)歷十多道工序,一家人流水作業(yè),一個禮拜也只能完成一個木偶頭的制作。曾有人建議黃紫燕,將木偶頭拿去工廠,進行批量生產(chǎn),被黃紫燕嚴詞拒絕,“爸爸在世時就有朋友給他提議過,當時就遭到爸爸的拒絕。”黃紫燕說,機器生產(chǎn)固然能提高產(chǎn)量,但品質(zhì)粗糙,人物形象過于呆板。“錢夠用就好,手藝人要對得起自己這門手藝。”父親的告誡黃紫燕一直銘記在心,哪怕自己坐得背部生疼,哪怕十指被刻刀所傷,她都從未想過用機器去代替雙手。
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苦心鉆研下,黃紫燕亦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可愛的小沙彌、栩栩如生的媒婆、形態(tài)各異的八仙……木偶作品《陳三五娘》更是斬獲國內(nèi)多個獎項。對于黃紫燕而言,作品獲得認可比什么都重要。
與所有手工藝人一樣,現(xiàn)如今,技藝傳承亦成為黃紫燕最大的煩心事。她女兒國外留學,無心學習雕刻,學徒留留走走,第五代傳承人在哪還未可知。黃紫燕還在等待,等待著那個愿意學又耐得住性子的年輕人出現(xiàn),若遇到,她必將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記者 施遠圻丨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濟南手藝人五年雕刻百年車站 把根留住期待傳統(tǒng)文化的春天2018-01-10
- 一個月內(nèi)四次走進央視欄目 泉州提線木偶戲頻頻露臉2017-12-26
- 五洲木偶“鬧”泉州2017-12-15
- 福州壽山石將亮相國石雕刻藝術展2017-10-23
- 紅樓夢文化藝術家具“十二金釵畫桌”舉行贈送儀式2017-08-01
- 剃頭還是雕刻?國外超牛理發(fā)師用斧頭霸氣理發(fā)2017-07-20
- 英國發(fā)現(xiàn)“圣殿騎士”遺跡 精美雕刻距今已800年2017-04-26
- 聚焦“人才新政” 優(yōu)化人才生態(tài)2017-02-17
- 臺藝術家雕刻1毫米“袖珍雞” 迎接“雞年”到來2017-01-1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王元鳳:退而不休躬耕鄉(xiāng)村文化“田”2018-03-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