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體育頻道>體育新聞
分享

對于不少觀眾來說,馮珊珊這個名字絕對不像林丹、李娜、劉翔、張繼科、吳靜鈺、朱婷、杜麗那么響亮,但是這幾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各自領域的中國領軍人物。2012年,馮珊珊在女子PGA錦標賽上拿到冠軍,這是馮珊珊職業(yè)生涯的第一個冠軍,就發(fā)生在了大滿貫賽場上。這代表著什么呢?試想一下,如果李娜轉為職業(yè)球員之后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是在2011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而且她還拿到了冠軍。

馮珊珊的奪冠對于中國高爾夫球領域來說,無異于一聲春雷。“原來我們中國人也是可以拿到LPGA參賽卡的,也是可以拿到大滿貫冠軍的。”林希妤的一句話,就很好地詮釋出了馮珊珊的成績對于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影響。2013年10月,馮珊珊在LPGA中國精英賽上逆轉奪冠,她還登上了《新聞聯(lián)播》。中國高爾夫球選手上《新聞聯(lián)播》,這還是第一次,馮珊珊自己也感到驚訝——她的驚訝程度,絕對不亞于可以參加奧運會。

在那些專注于高爾夫球的贊助商眼里,馮珊珊幾乎就是李娜的翻版,從2013到2015賽季,她的商業(yè)收入分別達到了160萬美元(約合1061萬元人民幣)、280萬美元(約合1857萬元人民幣)和300萬美元(約合1990萬元人民幣)。馮珊珊的贊助商已經達到13家,她在賽場上杰出的成績,以及在高爾夫界的地位,讓她和李娜的地位一般無二。馮珊珊還有一點是李娜、劉翔、孫楊都無法媲美的——她擁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賽事:“全美青少年高爾夫巡回賽(AJGA)——GGGA/馮珊珊青少年錦標賽”。要知道在中國,只有鄭潔舉辦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青少年比賽“鄭潔杯”,可是馮珊珊直接把比賽辦到了美國大陸上。

中國女子職業(yè)高爾夫國家隊于2013年3月成立,目的就是里約奧運會,馮珊珊毫無懸念地被選擇成為了隊長。但是高爾夫球是一項職業(yè)化非常高的運動,球員們都有自己的團隊和參賽計劃,馮珊珊也表示,自己主要能做的,就是用豐富的經驗來幫助自己的后輩們。中國奧運代表團絕大多數是體制內運動員,從進入業(yè)余體校到退役的每個階段,都有政府的參與,但是馮珊珊是絕對的體制外運動員,家庭出資、參賽賺獎金、贊助商支持,依靠社會資金生存和發(fā)展,在中國體壇,和她最類似的,就是曾經的網球“個體戶”袁夢。

如果說馮珊珊是“地球”,那么她的衛(wèi)星就是林希妤。馮珊珊和林希妤兩家是世交,正是因為馮珊珊父親的勸說,林希妤的父母才讓小林希妤走上了高爾夫球的道路。一路走來,雖然兩人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的關系,但是也是良性競爭,馮珊珊感慨林希妤身上的沖勁讓她非常有動力,林希妤則直言自己受馮珊珊影響良多。這兩位球員都提到,自己盼望做高爾夫球界的李娜——實際上她們也做到了,馮珊珊成為了第一位獲得奧運會獎牌的中國高爾夫球運動員,林希妤則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打出一桿進洞的奧運會女子高爾夫球員。

男子方面,李昊桐和吳阿順同樣給我們帶來驚喜,李昊桐在男子組比賽中幾次打進前十位,這位本賽季拿下歐巡賽冠軍的年輕球員,正在成為中國男子高爾夫球的領軍人物,同時也是年輕一代的代表;吳阿順是中國目前的一哥,也是唯一一位拿下不止一個歐巡賽冠軍的中國男子高爾夫球運動員。在奧運會上,他的發(fā)揮并沒有過多的“炫目”,依靠著穩(wěn)健的發(fā)揮,依舊是中國成績最好的男子高爾夫球手。這位年過30歲的老將,還將繼續(xù)扛起中國高爾夫球的大旗。

2011年的澳網,李娜第一次打進大滿貫的女單決賽,成為了第一位做到這一點亞洲網球運動員。當時網球運動在中國急速發(fā)展,WTA(國際女子網球聯(lián)合會)更是迅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中國。在國內,很多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網球場上,渴望著培育出下一個“李娜”。現在,馮珊珊、林希妤、李昊桐和吳阿順,就如同當年的李娜,他們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影響著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fā)展。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里約奧運會之后,中國的高爾夫球運動,將會迎來發(fā)展的空前利好時機。

責任編輯:李牧晨

最新體育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普通高校招生體育類專業(yè)省級統(tǒng)一考試18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