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大規(guī)模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繁發(fā)生,越來越多的用戶抱怨很多App過多收集個人信息,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今年兩會召開在即,多位政協委員表示重點關注個人信息保護,實際上,去年兩會至少有25位名代表委員向大會提交了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議案或建議。
不難發(fā)現,呼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已有多年,究竟是否有變化?南都記者統(tǒng)計了2015年至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檢測發(fā)現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發(fā)現,695款App存在違規(guī)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強制捆綁推廣無關軟件、惡意“吸費”等行為。
多位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將重點關注個人信息保護
在今年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南都記者注意到,多位政協委員表示今年仍繼續(xù)重點關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建議,《民法總則》和其他民事規(guī)范進一步明晰侵害個人信息的民事責任。對于不宜入刑的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應當明確行政責任,由行政機關對相關企業(yè)和負責人進行行政處罰。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提出,未來應對App進行分級分類監(jiān)管,完善審批程序,以及壓實應用商店的管理責任,加強對App提供者的安全評估等。值得注意的是,她今年將提交三個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議案,具體是:《關于在<電子商務法>實施背景下細化個人信息保護相關規(guī)定的建議》《關于強化 App 分類監(jiān)管,保障青少年移動網絡安全的建議》和《關于規(guī)范互聯網信息采集行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建議》。
據悉,去年兩會至少25位名代表委員關注個人信息保護,并向大會提交了相關議案或建議。
32款App重復出現在工信部“黑名單”
截至2018年底,中國4G用戶規(guī)模已達到11.7億。很多用戶會通過安卓手機自帶軟件應用市場或者第三方軟件市場下載手機App,但是,手機應用軟件存在的種種問題讓消費者備受困擾。
2018年4季度被檢測出發(fā)現存在違規(guī)收集用戶信息App名單。
2月27日,工信部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檢測發(fā)現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43款違規(guī)App,有40款存在“制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件”的行為,兩款有“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的個人信息”行為的App:萬能看(V9.5.3)來自百度手機助手,校內外(V6.7.2154)來自PC141軟件下載站。
據南都記者了解,工信部定期組織對手機應用商店的App進行技術檢測,并且會公布出違規(guī)App的具體名單。
近日,南都記者統(tǒng)計了工信部四年來曝光的違規(guī)App,發(fā)現共有695款應用“榜上有名”。
其中,86.33%的App存在強制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件的問題,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的個人信息和惡意“吸費”合計占比11.8%。在工信部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違規(guī)App中,四年來首次有App出現惡意消耗用戶相關賬戶積分的行為。
工信部四年來公布的違規(guī)App所涉問題情況。
統(tǒng)計結果顯示,32款App重復出現在“黑名單”上,一款名叫“風云直播”APP出現的頻次最高,總計五次,并且都是存在強制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件的行為。
32款重復上榜的App。
“強制捆綁推廣無關應用軟件”是比較常見的違規(guī)行為
在工信部公布的名單上,頻繁出現的“強制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業(yè)內人士何華(化名)告訴南都記者,“強制捆綁”是指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捆綁推廣與應用軟件無關的App。“強制捆綁”可以是直接下載安裝包到用戶手機的某個文件夾,或是用戶可以選擇是否安裝的App,最為惡劣的情況是直接捆綁安裝App 。“大部分強制捆綁都是用戶手機處在Wi-Fi狀態(tài)下靜默下載其他App的安裝包”,何華表示。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強制捆綁推廣無關應用軟件”是目前比較常見的違規(guī)行為。何華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強制捆綁問題侵犯用戶權益問題不顯著,相較侵犯用戶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程度較輕;此外,還有部分用戶在下載App的過程中并沒有察覺被“強制捆綁”,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投訴或舉報,除非是應用軟件彈窗提示并強制安裝。
“強制捆綁其實就是一種廣告”,北京漢華飛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彭根告訴南都記者,推廣收入是App捆綁安裝其他App的主要原因。大多數PC端和移動端的應用軟件是免費的,其幫助流量小的App推廣,增加下載量和用戶量,這也是一種變現方式。
彭根還指出,用戶被強制捆綁下載的App毫無安全性可談,很多流量大的APP為了獲得推廣收入,可能不會檢測推廣App的安全性。
何華還向南都記者透露,以前有一些4.0以下安卓版本的App會直接安裝“惡意扣費”“黃賭毒”App至用戶手機,對用戶來說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確保App服務提供者最大程度實現業(yè)務運營的透明度
去年3月,北京市消協發(fā)布《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79.23%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
南都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具有“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行為的共有44款App,占比6.33%。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南都記者,很多App涉及到不應該或者過度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問題,但依靠目前的技術檢測手段還無法檢測出來。
日常生活中,部分手機APP過度收集、違規(guī)使用個人信息,導致大量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或被竊取,甚至引發(fā)各種信息詐騙等案件,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如2018年,30多名小紅書用戶在網上爆料,表示接到自稱小紅書客服的電話詐騙,被騙金額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程娟娟指出,App若存在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時,被侵權人可以向其要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損失等追究相關主體的侵權責任。同時,她還建議,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行業(yè)規(guī)范,加大App違法的懲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此外,南都記者注意到,1月25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jiān)管總局四部門發(fā)布公告,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guī)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
上述四部門強調,對于強制、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和雙方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信息泄露、丟失而未采取補救措施,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等行為,有關主管部門將按照《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依法予以處罰。App運營者若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責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公開曝光;情節(jié)嚴重的,依法暫停相關業(yè)務、停業(yè)整頓、吊銷相關業(yè)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
北師大刑科院暨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吳沈括表示,對于違規(guī)App的治理問題,有必要通過明確的職能分工、有效的監(jiān)管工具、全面的合規(guī)覆蓋以及及時的責任追究,提高監(jiān)管機關、平臺企業(yè)以及用戶公眾的多方治理參與程度,形成良性、健康的數據治理社群生態(tài),進而確保App服務提供者最大程度實現業(yè)務運營的透明度、用戶權益的尊重度以及監(jiān)管合規(guī)的符合度。
責任編輯:陳錦娜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工信部:加大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疫情精準防控2020-02-20
- 口罩能否供應上?物資缺口多大?如何調配?2020-02-03
- 工信部下架首批侵害用戶權益APP名單出爐 侵害用戶權益APP都有哪些2020-01-03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