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寧德新聞
分享

原標題: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兩大央媒今日聚焦寧德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兩大央媒今日聚焦寧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5月31日 第 01 版)

寧德:抒寫脫貧生動答卷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孫懿 文/圖

福建省寧德市,是習近平總書記早期開展扶貧實踐的地方。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期間,大力倡導“滴水穿石”精神、“弱鳥先飛”意識。30年來,寧德翻開了扶貧開發(fā)、擺脫貧困事業(yè)的新篇章,累計實現(xiàn)脫貧74萬多人,僅2012年至2017年就脫貧18.95萬人,年均脫貧3萬人以上,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抒寫出擺脫貧困的生動答卷。

近日,記者走進福建省寧德市多個縣、村,探訪那里“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故事。

“三進下黨”打開幸福路

層巒疊翠之間,一彎碧水從鸞峰橋下流淌而過,一片民居黃墻黛瓦,依山而建,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這里,是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xiāng)下黨村。

今年71歲的村民王光朝至今依然清晰記得:1989年7月19日那天,一群人頂著烈日,頭戴草帽,手拄竹竿,風塵仆仆地從荊棘叢生的山路走過來。走在最前面肩搭毛巾、汗水浸透衣背的高個子,正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一行人步行了7.5公里的崎嶇山路,跋涉兩個多小時才走到下黨村。

當年的下黨鄉(xiāng),是福建唯一一個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xiāng)”。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全靠肩挑背馱,用當?shù)乩习傩盏脑拋碚f,“養(yǎng)豬都怕肥,不好抬出大山去賣”。走出大山、擺脫貧困是每個下黨人的夢想。

習近平在閩工作期間,曾先后三進下黨,訪貧問苦,現(xiàn)場辦公,解決難題,推動當?shù)財[脫貧困,下黨也由此開啟了脫貧致富的歷史征程。

如今的下黨,已經(jīng)建成了四通八達的全向公路網(wǎng)絡。道路通了,父老鄉(xiāng)親脫貧致富就有了出路。近年來,下黨探索實施黨建促扶貧、定制促扶貧、旅游促扶貧、品牌促扶貧、金融扶貧等扶貧模式,目前已實現(xiàn)脫貧。

2014年4月10日,本報刊發(fā)《下鄉(xiāng)的味道》一文,講述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期間調研下黨村的經(jīng)歷?,F(xiàn)在,下黨村將“下鄉(xiāng)的味道”注冊為扶貧品牌商標,通過電商平臺,讓茶葉等農(nóng)產(chǎn)品走出了大山,銷售到全國各地。

在王光朝經(jīng)營的“幸福茶館”中,他告訴記者,他和老伴兒打理的6畝茶園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收入有2萬多元,來茶館喝茶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真希望總書記能再來下黨看看!”王光朝說。

連家船民圓了安居夢

干凈整潔的鄉(xiāng)村街道,3層半、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樓,一桌豐富可口的飯菜……家住寧德市福安溪尾鎮(zhèn)溪邳村的劉德仁告訴記者,放在20年前,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能有如今這樣美好的生活。

劉德仁今年55歲,他的祖輩父輩都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連家船民,以船為家,以捕魚運貨為業(yè),“一條破船掛破網(wǎng),祖孫三代擠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是連家船民舊時生活的真實寫照。“那時候我們一家十口生活在一條船上,兄弟姐妹只有一條像樣的褲子,誰上岸去誰就穿。”回想起船上的日子,劉德仁說,“能有個安穩(wěn)的家是連家船民的夢。”

1998年12月,在福安召開的全省“造福工程”暨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xiàn)場會上,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徹底解決連家船民的上岸定居問題,把它列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自此,連家漁民的“上岸”速度大大加快。1999年上岸定居的劉德仁一家正是“造福工程”的受益者。

如今的溪邳村民不僅上了岸、有了家,而且生活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逐年改善,過的是“電器洋房、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兩大央媒今日聚焦寧德

“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蛻變

車子行駛在寧德市福鼎磻溪鎮(zhèn),沿蜿蜒的山路盤旋至九鯉溪畔,一塊刻著“中國扶貧第一村”7個金字的石碑映入眼簾(如圖)。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畬族自然村群眾的貧困狀況的讀者來信,引起中央高度關注。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qū)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全國由此拉開大規(guī)模、有組織扶貧攻堅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wǎng)演播室視頻連線赤溪村畬族鄉(xiāng)親,叮囑他們要再接再厲,在現(xiàn)有取得很好成績的基礎上,自強不息,繼續(xù)努力。

今年37歲的鐘麗眉有幸參加了當時的視頻連線,她告訴記者,赤溪村今天的發(fā)展變化與總書記的關心和鼓勵分不開。2003年,她從霞浦嫁到當年貧窮的赤溪,而如今這個“外來媳婦”已成長為村婦女主任、村旅游發(fā)展帶頭人。“這些年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通了,村莊變美了,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鐘麗眉說,現(xiàn)在村里很多家庭像她家一樣利用自家閑置的房間辦起了農(nóng)家樂民宿。

2017年,赤溪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貧困戶數(shù)從1984年的352戶減少到目前的2戶。如今的赤溪村已經(jīng)是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談及赤溪村未來規(guī)劃,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說:“接下來我們會在發(fā)揮生態(tài)優(yōu)勢的基礎上,繼續(xù)開發(fā)獨特的畬族文化,通過博覽會、互聯(lián)網(wǎng)等推介民俗文化旅游,推進特色鄉(xiāng)村旅游。”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兩大央媒今日聚焦寧德

《光明日報》(2018年05月31日 01版)

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

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兩大央媒今日聚焦寧德

【四季中國】

初夏時節(jié),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xiāng)美景如畫。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一度被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寧德,實現(xiàn)了深層變革,貧困發(fā)生率已經(jīng)降至0.028%。林貴寶攝/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31日 01版)

從福建寧德市區(qū)到寧德壽寧縣下黨鄉(xiāng),車向西北行,至少要經(jīng)過15條隧道。白沙隧道、江家渡隧道、銅巖隧道、嶺頭隧道……每個隧道,都代表著閩東一座山。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用另一種方式來到這里。在坐車顛簸幾個小時后,路沒有了。他沿著山中小徑徒步兩小時才進村,現(xiàn)場召開扶貧辦公會,又用了3個小時披荊斬棘走出這片深山。

那是他就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第二年,是中國提出“幫助貧困地區(qū)盡快改變面貌”的第五年。在寧德期間,他以腳步丈量了閩東的山容海納,開啟了帶領貧困群眾走出大山的“鑿空之旅”。三十年后,當寧德貧困發(fā)生率已降至百分之零點零幾,由閩東大地策源的脫貧思想,正在推動21世紀的中國邁向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當年的“滴水穿石”,與今天的脫貧攻堅呈現(xiàn)著同樣的戰(zhàn)略定力;

當年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凝練為今天的精準扶貧思想;

當年的“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發(fā)展為今天的“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

當年的“把心貼近人民”,今天有了更為有力的表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三十年前赴后繼,三十年一以貫之。脫貧路上的寧德樣本,由此被歷史地放入了更大的時空坐標中。

“滴水穿石”“弱鳥先飛”

下黨鄉(xiāng)71歲的老人王光朝,至今記得1989年盛夏的那一幕。

以150多年歷史的文昌閣為背景,之字形的石徑上走下了一隊人,走在最前面的,正是頭上戴著草帽、肩上搭著毛巾、手里拿著木杖的習近平。“我都記得,走到下黨十一點多了,(習近平)一條毛巾都是汗哦,老百姓紛紛喊著‘地府(知府)來了’‘地府來了’,我們自己煮了涼茶,挑著擔桶給他送去。”

這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下黨鄉(xiāng),第一次迎來地委書記這么大的官。四戶極度貧困的家庭里,坐下了知心人;連門都沒有的簡陋小學教室,成了扶貧現(xiàn)場會的會場。

“找了塊紅紙,寫上了‘會場’兩個字,貼上了。桌子上鋪的布,是不知從誰家找的被面。”下黨鄉(xiāng)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參與了現(xiàn)場會,每一個細節(jié)都仿佛在眼前,“老百姓找遍全村,找出僅有的一瓶罐頭給習書記送去了。習書記把里面的罐頭倒在碗里,送給了會場的一個老婆婆,自己用空瓶子裝涼茶喝。”

貧困,如大山圍困,如重石壓心。習近平提出,要率先解決公路、水電和辦公三大問題。他還對帶去的地、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說,“大家都是翻箱倒柜、竭盡全力的,盡可能解決問題”。

山坳鄉(xiāng)村下黨的歷史,在這個見到“地府”的夏天翻開了新篇。在習近平下黨之行的第二個月,拿著上面“翻箱倒柜”下?lián)艿?2萬元,下黨公路和電站兩個項目先后動工。劉明華說:“馬上就干起來了??倳洰敃r考慮得非常長遠,要想富先修路,建電站則等于給我們抓一只‘老母雞’,可以生蛋的。”1991年1月,13公里的進鄉(xiāng)公路建成;同年12月,下黨電站建成。

一度被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寧德,同樣在這兩年時間中實現(xiàn)了深層變革。閩東九縣甚至比鄰的溫州、蒼南、樂清,都留下了習近平的足跡,僅下黨鄉(xiāng)所在的壽寧縣,就曾經(jīng)九次迎來他的訪貧問苦、基層辦公。他大力倡導的“滴水穿石”精神、“弱鳥先飛”意識、“行動至上”作風和“四下基層”制度,不僅使當?shù)刎毨舻臏仫枂栴}得到了基本解決,更深度雕刻了閩東大地,造就了今天的閩東氣質。

三十年久久為功,無數(shù)個下黨故事,千萬人的命運轉折,幾屆寧德黨委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接力攻堅,最終被歷史提煉成了一串數(shù)字:截至2018年4月,寧德市累積脫貧77萬多人、造福搬遷近40萬人。目前,寧德貧困發(fā)生率已經(jīng)降至0.028%。同期,全國的貧困發(fā)生率是3.1%。

今天,當記者從那條改變歷史的公路進入下黨,每一處景觀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閩東從老書記那里繼承的定力與干勁。盤山路的起點,“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牌子立在路邊;沿途每隔幾百米,寫著“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小紅旗迎風飄動;中心村村口,“紅色旅游開發(fā)建設系列項目推進計劃表”標牌背后,施工的村民人頭攢動,新的建筑已經(jīng)拔地而起。

王光朝老人,兩年前開起了一家茶館,起名“幸福茶館”。問及名字的淵源時,他說:“幸福下黨,難忘習總。沒有總書記當年來下黨,沒有他牽掛著下黨,下黨的幸福從哪里來?下黨人知恩,感恩。”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

在寧德所屬的福鼎市赤溪村,如果你問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當年有幾畝地,他會忽然愣住。在這里,土地不論“畝”,甚至不論“分”,只論“能出幾擔谷子”。甚至,用兩只手一劃拉,就能比量出自家田地大小。

赤溪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1984年,時任福鼎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的王紹據(jù)把赤溪村的貧困狀況投書媒體,引發(fā)了中央關注。和閩東絕大多數(shù)村莊一樣,它的土地資源被山與山擠壓到最低限度,北中國動輒千里沃野的景象,在這里幾乎不能想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田地的稀缺與山海資源的豐厚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1988年9月,在閩東九縣深入調研后的習近平,重新梳理了“山”與“海”的辯證法:小農(nóng)經(jīng)濟是富不起來的,小農(nóng)業(yè)也是沒有多大前途的。我們要的是抓大農(nóng)業(yè)。這就是說,在農(nóng)業(yè)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穩(wěn)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農(nóng)、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

王紹據(jù)記得,針對赤溪村所在的福鼎市,習近平還曾專門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這段話,記載在1988年8月11日印發(fā)的《福鼎通訊》上。

因地制宜打開了閩東視野,也帶來了赤溪村對自身的再認識:路無一丈直、地無三尺平,14個自然村,有的甚至是“掛”在了山上,一方水土已難養(yǎng)一方人。由此,當?shù)貏?chuàng)造性提出“整體搬遷”思路,從最困難的22戶88位畬族群眾開始,將12個自然村陸續(xù)遷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進入新世紀后,赤溪更是在生態(tài)優(yōu)勢和山地資源上做足了文章,背靠太姥山景區(qū),把整個村莊變成旅游景點,村就是景,景就是村。綠水青山就是“銀行”的預言,在三十年后得到印證:2017年,赤溪村人均純收入已經(jīng)達到16000多元,村財政收入達到了80萬元。

“山海經(jīng)”的哲學,在幾十年中賦予了每個脫貧致富的閩東村莊以獨特的標識。今天的寧德人,會對各個村不同的發(fā)展模式如數(shù)家珍:下黨,定制茶園;赤溪,旅游扶貧;柏洋村(福鼎市),產(chǎn)業(yè)致富;下歧村(福安市),海蟶養(yǎng)殖;北岐村(霞浦縣),灘涂攝影……千村百景,月映萬川。

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報社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網(wǎng)演播室,與赤溪村村民進行了視頻連線。他滿懷深情地說,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證了我們現(xiàn)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發(fā)力。

在視頻連線的另一頭,一輩子為赤溪脫貧奔走的王紹據(jù)眼睛濕熱。“這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再次號召。”他說。

“必須有個好支部”

福鼎市硤門畬族鄉(xiāng)柏洋村,是年社會生產(chǎn)總值超過20個億的明星村。寬闊的村文化廣場邊上,“群眾說事黨小組”的辦公室引人關注;整潔的村委會大廳里,基層黨建“五心”工作法的牌子尤為醒目。

“五心”是指工作有信心、辦事有公心、發(fā)展有恒心、為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每一“心”有專門所指和細化內容。圍繞這一工作法,柏洋村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村務管理、公開、“話事”制度,統(tǒng)籌特色農(nóng)業(yè)與工業(yè)企業(yè),持續(xù)推動著“山海并進、產(chǎn)業(yè)富村”。

村黨委書記王周齊感慨:“總書記當年在閩東工作時曾說過,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柏洋村之所以能發(fā)展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關鍵就在于我們這些年狠抓黨建不放松。”

閩東父老都記得,兩年主政寧德,習近平逐步建立了以“信訪接待下基層、現(xiàn)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為主要內容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堅決反腐倡廉、嚴懲違法亂紀、整頓干部建房、造就了黨建大氣候。一句(如果不講廉政)“那么我們的事業(yè)還有什么希望,我們何以取信270萬閩東人民”,音猶在耳、擲地有聲。

以黨建引領脫貧,被實踐檢驗,以實踐傳承。在閩東,記者采訪過的每個鄉(xiāng)、村干部,都會率先提到黨建的話題;走訪過的每個脫貧村,都有自己豐富的黨建經(jīng)驗;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活躍度,從深層次上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精氣神。近年來,為貫徹“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的重要思想,寧德市選拔優(yōu)秀“老鄉(xiāng)鎮(zhèn)”進入鄉(xiāng)鎮(zhèn)領導班子,從經(jīng)濟能人、返鄉(xiāng)大學生當中推選8000余名村“兩委”班子成員,選派了第五批365名機關黨員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1640名干部駐村蹲點,安排近8000名干部包戶扶貧??捶?、看糧、看有無讀書郎、看主要勞力強不強、看有無病人臥病在床,真正實現(xiàn)每個貧困村、貧困戶都“有人掛”“有人幫”。

擺脫貧困,已經(jīng)成為寫在閩東大地上的當代史。

同時,也早已不僅是閩東歷史。

1992年,《擺脫貧困》一書即將付梓。在書后的“跋”中,習近平寫道:“在這本書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閩東實踐、思考的記錄,這對于閩東脫貧事業(yè)和其他事業(yè)之宏偉大廈或成為一石一木,對于后來者或許也有些微意義——若留下探索,后人總結;若留下經(jīng)驗,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訓,后人借鑒;若留下失誤,后人避免。”

三十年奮力擺脫貧困,閩東已經(jīng)別開生面。而十三億多中國人民,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終將在2020年徹底與絕對貧困揮別。

閩東事 天下理

光明日報評論員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31日 01版)

一張藍圖繪到底,三十年鑄一劍成——福建寧德的脫貧歷程,是閩東歷史,也是中國故事。

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曾在寧德工作。在主政寧德的兩年中,他的足跡遍及閩東各縣,數(shù)次深入到?jīng)]有公路的偏遠山村調研,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脫貧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脫貧方針,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干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tǒng)。擺脫貧困的思想,深度雕刻了閩東大地;蕩氣回腸的故事,至今傳誦在寧德的山水之間;久久為功的精神,更是賦予了寧德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戰(zhàn)略定力。

這段三十年寫就的中國故事,生動呈現(xiàn)了精準扶貧思想的科學性和實踐力量。從閩東大地到中國大地,從“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到今天的精準扶貧,從“把心貼近人民”到今天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思想的策源、發(fā)展、經(jīng)由實踐錘煉和檢驗的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xiàn)了6000多萬人口穩(wěn)定脫貧的決定性進展,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guī)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不但筑就了中國扶貧史上的里程碑,也做出了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冊的世界性貢獻。從閩東經(jīng)驗到中國實踐,歷史證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的科學力量。

這段用三十年寫就的中國故事,賦予了我們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定力與信念。閩東的脫貧成果,源自科學的方針、正確的方向,源自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理論和精神財富,也源自寧德人民篤定目標、持久發(fā)力的干勁。從現(xiàn)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越是到了脫貧攻堅決勝階段,就越要面對“最重的擔子”“最硬的骨頭”。只有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只有貧困地區(qū)群眾篤定目標、眾志成城、艱苦奮斗,“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目標才能最終抵達。

實踐檢驗真理,歷史映照未來。閩東的三十年歷程,證明的是思想、傳遞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歷史眼光。這塊試驗田中結出的碩果,不斷昭示今人,只要我們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一定能完成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這一壯舉,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

責任編輯:黃仙妹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盛世蓮開】習言道|澳門是偉大祖國的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