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和龍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日前,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名單,平和龍藝扎制技藝入選其中的傳統(tǒng)技藝類別。
據了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有關規(guī)定,經研究,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文旅廳組織專家評審后提出的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79項。其中,新增項目名錄68項,第一至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擴展項目7項,第一至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新增保護單位4項。平和龍藝扎制技藝榜上有名。
平和龍藝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一種以自發(fā)性、宗教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tǒng)文體活動。龍藝由“龍頭”、“龍段”、“龍尾”三部分組成,其制作材料一般都是由竹、紙扎制,再用花草點綴。
從事龍藝制作30余年的李榮華告訴記者,龍藝材料雖然簡單,但是由于龍藝的制作工藝講究美觀、大氣、形象,必須采用全手工制作、繪畫,工藝復雜、難度高。
扎龍藝老藝人 李榮華:首先,我們要有一個中心主題,我們這條龍藝總體上我們要達到什么樣的中心目的。我們總體上要圍繞著這個中心來制作,先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思想指導。第二(是)那就要選材料,根據天氣情況各方面的色彩,還有什么樣式這方面,都要有一個比較認真的挑選、反復構思、比較。
多年來,勤勞而智慧的扎龍藝藝人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夕苦苦思索,潛心制作一條屬于平和人的龍藝,在龍藝的材料、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等方面推陳出新。
扎龍藝老藝人 李榮華:加進去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這類的宣傳教育,把我們這個傳統(tǒng)的民間技藝跟現(xiàn)在社會主義的文化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讓廣大的觀眾除了藝術欣賞之外,還有給大家一個無形中也加入了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元素融為一體,使得我們古老的傳統(tǒng)龍藝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經過老藝人的精心制作,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平和人便抬著龍藝,穿梭在縣城的各個主要街道,祈求風調雨順、國家昌盛。2008年11月,平和縣小溪鎮(zhèn)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龍藝)之鄉(xiāng)”,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龍藝、關注平和。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將于6月1日起施行2019-03-29
- 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微縮四合院充滿“蘭州味道”2018-10-12
- 見人見物見生活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9月濟南開幕2018-08-22
- 內蒙古新增88項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8-06-04
- 福建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條例草案提交初審2018-05-31
- 福建立法保護非遺 傳承人不履行義務或取消資格2018-05-31
- 福建省擬立法 分級保護“非遺” 2018-05-30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2018-05-17
-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三部大戲將亮相國家大劇院2018-04-19
- 2017年經信系統(tǒng)尋找行業(yè)工匠系列報道之十:“惠安石雕”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清蘭2018-03-10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