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陽光灑在大草坪上,參天古樹訴說著歲月滄桑,老人小孩在公園怡然自樂……“閩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山斈社社長陳元春帶著新疆的來客,走進福州城的初始之地——位于歷史文化中軸線的冶山春秋園,看到這一幕。

從一座公園看福州生態(tài)福祉

冶山春秋園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記者 池遠 攝

經過系統(tǒng)性修復提升,千年文化積淀與綠色生態(tài)文明交織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獨特景致。大家驚嘆,昔日閩越王宮,如今已成百姓家門口的公園。

“疏林草地之下,就是閩越國部分宮殿建筑遺址。大草坪開闊通透,可以讓游客看到冶山風貌和古建筑,也作為考古預留區(qū),減少對遺址的干擾。”冶山春秋園負責人黃鴻暉說。

穿過草坪,陳元春在一棵大樹前停下腳步。游客驚喜地說:“樹竟然長成一把劍的模樣!”

冶山春秋園里分布著上百棵大樹,榕樹、香樟等常綠樹種在修復工程中完好地保留下來,包括這棵造型奇特的檸檬桉樹?;野咨臉涓芍敝柑炜眨x地一米多高的位置,樹干向兩側生長了約3米,宛如劍格。

“《吳越春秋》記載,越王聘歐冶子鑄劍,‘或冶劍于山,淬劍于池’,冶山、劍池由此得名。如今,一把‘寶劍’立在冶山和歐冶池(劍池)之間。”陳元春說,大樹所處位置曾是單位宿舍樓,樹干與建筑物接觸的部分,刺激性生長成“劍格”。在他的建議下,公園建設單位拆除了樹外側的圍墻,方便游客近距離觀賞。

不遠處,透過密密匝匝的樟樹葉,陽光在水面落下點點光影,滿是厚重古樸的韻味。這里,是冶山春秋園的點睛之筆。 

“以前歐冶池里有很多斷枝、落葉,缺乏疏浚。通過清淤凈水治理,有2000多年歷史的劍池重現風貌。”福州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實現“古井—劍池”水體自由流動,展現水多水動景觀。

循著潺潺流水,經過石堤橋,冶山山體完整展現在眾人面前。拾級而上,沿途可見摩崖石刻和滿山綠意。“冶山秀美的自然風景,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在這里吟詩作賦、鐫刻題字。”陳元春說,修復的雙松嶺、辛夷塘、紅蕉坪等冶山二十九景和石刻中,跟植物相關的不少。

紅蕉坪石刻旁,舒展的芭蕉葉生機盎然。這抹綠意,是市民帶來的。據記載,紅蕉坪周圍曾經長著三四株紅蕉,在20世紀50年代枯沒。福州如今有沒有紅蕉樹?冶山斈社的成員找到答案。

“北峰日溪鄉(xiāng)一帶現在還生長著成片的野生紅蕉林。當時,斈社的兩名女性成員在山里走了很久,帶回兩株,與鼓樓區(qū)園林中心一起將它們種在冶山春秋園。”陳元春說。

冶山之上,一眼千年。“數年前,冶山還被藏在一片居民樓之間,鮮為人知。”陳元春回憶,修復工程啟動后,這里的群眾紛紛搬離,為城市建設發(fā)展讓路。如今,冶山春秋園在市中心為群眾提供懷古撫今、親近自然的好去處,這何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

10月28日,首屆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獎(上海獎)花落福州。“建設成為綠色低碳生態(tài)友好的‘千園之城’”,是屬于這座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詞”。

冶山春秋園,只是“千園”中的“一園”。沿著以福州解放日命名的八一七路,屏山公園、冶山春秋園、烏山歷史風貌區(qū)、于山風景區(qū)、茶亭公園、“閩江之心”、煙臺山公園等“一簇簇”綠意接連入眼,串起這條山水城市歷史文化中軸線上的綠色生活。

通過“還山于民、還綠于山”的保護修復提升,烏山歷史風貌區(qū)內,千年歷史名勝與亮眼新景相得益彰,唱響“烏山新曲”;

在歷史文化中軸線與閩江山水廊道的交匯點,江水奔騰,“閩江之心”城市會客廳的最美岸線一路延伸,親水生活舉步可達;

……

從冶山春秋園的“一抹綠”,到“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的“千園之城”,1370公里福道、1400多個小公園、95%的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把福州的山、水、園、樹組合成一幅“只此青綠”的生態(tài)畫卷,久久為功的“向綠而行”繪出山水城市越來越厚重的幸福成色。

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引,福州堅持“3820”戰(zhàn)略工程思想精髓,持續(xù)揮寫生態(tài)建設與綠色發(fā)展的“大手筆”。(記者 莫思予 孫漫)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建省啟動高校一流學科培優(yōu)計劃 涉及1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