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牛市中“蒙面賺錢”到“存量博弈”中的精耕制勝,資本市場問世二十多年來的復雜多變,造就了新舊基金經(jīng)理沉浮與更替。而其中常青樹無不是風控與進攻的多面手,比拼的不僅是牛市中的賺錢速度,更是熊市中的回撤尺度。
“只有在退潮時,才知道誰是裸泳者!”用這句投資名言回顧2015年至今的國內(nèi)A股市場再合適不過。時隔一年,上證指數(shù)再次回到3000點附近,但投資人卻經(jīng)歷了大喜大悲的“冰火兩重天”。對于基金管理人而言,更是如此。
來自Wind資訊數(shù)據(jù)顯示,有可比數(shù)據(jù)的49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自5178點以來平均最大回撤超過達到46.93%,有413只基金凈值最大回撤超過40%,占比達到83.60%,偏股混合型基金經(jīng)歷了一次名副其實的“回撤潮”。
相比公募基金,陽光私募的成績也好不到哪里去。據(jù)格上理財統(tǒng)計,2015年6月15日至今,共有2249只私募基金清盤,仍公布凈值的私募基金僅2782只。其中,僅598只基金取得正收益;2182只基金收益為負,平均跌幅為19.82%。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成立時間越久,基金管理人經(jīng)歷市場考驗越多,其投資理念、風控體系更加成熟,核心團隊也更穩(wěn)定,存活及抗壓能力更強,這在公募管理人和私募管理人身上有同樣體現(xiàn)。
老陳是記者長期跟蹤一位私募管理人,他進入私募圈近十年,后創(chuàng)業(yè)做私募也有五六年,去年牛市上半場,他就覺察到市場估值泡沫較大,在4000點后逐步減倉,盡管未能吃到最后一波上漲,但基本保住了勝利的果實。
去年六七月份市場暴跌,此時已“輕倉”的老陳未能頂住誘惑,還是殺進去了一些籌碼,但好歹倉位不重,隨后市場進一步下跌,老陳順勢加倉,隨后的反彈中他再次“成功出逃”。
相比倉位十分靈活的私募,公募基金在倉位上的騰挪空間相對有限,但若善于把握擇時,也能降低回撤比例。事實上,過去一年取得“正收益”的混合型基金亦有不少,這類基金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及時減倉,鎖定收益。
早在去年5月,興業(yè)全球基金就已開始逐步降低股票倉位,使其躲過了6月到7月初的第一波殺跌,到三季度指數(shù)跌至較低位置時又加倉,也分享了股災后最大一波反彈,2015年全年獲得超過100%的凈值增長率。
以興全輕資產(chǎn)基金為例,這只成立于2012年4月的混合型基金,在2014年12月由謝治宇擔任基金經(jīng)理后,總體采取了“謹慎建倉”的策略。時隔一年,該基金最大回撤只有30%,遠遠跑贏同期平均回撤。
“這類基金躲過股災依靠的是較強的選時能力,也有依靠較強的選股能力戰(zhàn)勝股災,這些基金管理人大多是在持有的股票估值達到高點時果斷減倉,而非等到進入下降通道時再進行被動的調(diào)倉減倉動作。”一位基金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稱。
相較于之前牛市中不少基金遭遇市場大幅回調(diào)、無法及時降低倉位的不利情況,一批旗下運作時間比較久的老基金,卻經(jīng)受住了考驗,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這些基金背后的管理者對于市場的判斷力和敏銳度。
回顧一年來部分基金經(jīng)理的沉浮啟示,上述人士總結稱,一方面,部分新機構策略相對單一,多為股票策略;另一方面,這些基金管理人多為“新管理人”,在投資策略及風控方面尚不完善,難免會面臨折戟沉沙的局面。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基金新聞 頻道推薦
-
基金分析:南方穩(wěn)利1年跌幅高達6%?其實并沒2017-0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