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起,廈門理工學院每年寒暑假都要給學生布置“親情作業(yè)”,為的是把學生們“趕”回家看看,其中,寒假的作業(yè)就是“回家過年”。寒假回家前,學校都會提醒學生回家和媽媽一起大掃除、做頓年夜飯、陪爸爸下盤棋、給爺爺奶奶拍些合影、組織全家一起踏青出游。
今年春節(jié),學校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向學生送出了“親情紅包”,每包500元,全部用于報銷回家路費,即中獎的學生開學后要憑借回家的車票來領取,每人最高可以報銷500元。這已經是理工學院第三次向學生發(fā)放回家路費的紅包了。學校認為,只有具有濃烈親情觀念的人,才能體恤他人,關懷社會,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春節(jié)是紅包滿天飛的節(jié)日。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大大的實物紅包充滿了親情,體現(xiàn)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隨著電子紅包的出現(xiàn),互聯(lián)網成了紅包集散地,滿網的紅包,你搶一分我搶一毛,搶得不亦樂乎,即便吃年夜飯,年輕人包括學子們也不忘搶紅包,盡管爸爸媽媽就在眼前,眼睛盯在手機中紅包上,和爸爸媽媽的交流也不多,這樣的情景并不是少數(shù),紅包成為沖淡親情的“劊子手”。
大學生作為有知識的年輕學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一路上受到爸爸媽媽的特殊關愛,吃穿不愁,只要學習好爸爸媽媽就滿足了。在其成長過程中,他們大部分不知道爸媽的疾苦,甚至個別人認為這是父母完全應該做到的義務,缺乏感恩之心。到了大學之后,由于慣性作用,依然享受著父母的足額供給,但心里卻發(fā)生了變化,有了自己的交往的圈子,吃喝玩樂占用了大部分學習時間,學習勁頭不那么足了,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得過且過甚至掛科,和父母的交流更少了,一般不主動聯(lián)系,即便聯(lián)系了就是“要錢”,大學生和家庭的親情越來越淡,父母黯然傷心,但也沒有什么辦法拯救,只能抱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態(tài)度任其發(fā)展。廈門理工學院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推出“親情紅包”,督促年輕的學子關愛父母,和家人融合,這是對大學生特殊的人生教育,是健全大學生人格的一種有益嘗試,體現(xiàn)了大學教育的人文情懷,是值得贊賞的。大學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學學習,學會做人的道理,做一個有知識、有情懷、懂得報恩的大寫的人,那種有知識沒有文化少親情的大學教育,是教育的失敗。
作為大學生,也應該自我教育。上了大學,已經年滿18歲,是一個具有完全民事責任的成年人,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也應該及時地轉變,他們對你提供完全的供給是親情不再是義務,應該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有所回報,那種遠離父母,甚至不和父母交流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親情紅包”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和教育,提醒自己在親情處理上還存在瑕疵,一定要將這課補上,并且補好。一個處理不好親情的大學生,即便學業(yè)再優(yōu)秀,在社會大學上也是不合格的。
“親情紅包”是一種特殊教育,教育大學生做一個更有情感的人,是一種有溫度的教育。大學生回饋社會,從親情融洽開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不希望“親情紅包”永遠發(fā)下去,希望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親情更融合,讓“親情紅包”不再有市場。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